草莓羞愧无线观看网站

欢迎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古农学网  今天是日期加载中...
  • 首页
  • 中心简介
    • 主任致辞
    • 历史沿革
    • 历任领导
    • 发展规划
    • 运行机制
    • 组织架构
  • 机构设置
    • 古农学研究室
    • 林业史研究室
    • 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研究室
    • 珍本特藏古籍库
    • 中国农业历史文化博物馆
  • 学者团队
    • 专职研究人员
    • 兼职研究人员
    • 中心学术委员会
  • 学术研究
    • 研究方向
    • 项目课题
    • 学术论文
    • 农史研究动态
    • 农史资料
    • 农业遗产
  • 专家论坛
  • 人才培养
    • 研究群体
  • 学术动态
  • 服务社会
中心简介
  • 主任致辞
  • 历史沿革
  • 历任领导
  • 发展规划
  • 运行机制
  • 组织架构
当前位置:: 首页» 古农学网» 中心简介» 主任致辞

主任致辞

草莓羞愧无线观看网站

  中华农史,源远流长。神农氏神话或蕴农业起源信息;文物考古可溯万年农脉;世界动植物驯育与栽培起源中心有三,中国位居其首。华夏文明始于五帝,五帝皆具农神色彩。大禹尽力沟洫,后稷教民稼穑,农耕文明发祥,遂有三代之盛。秦汉晋唐北方旱作技术体系臻于成熟,农牧结构趋于合理,营就汉唐气象与风范。宋元以降经济重心南移,江南自然生态优势渐显,稻作技术体系后出转精,超迈汉唐。至于明清,传统农学臻于至境,域外引种形成高潮,农作制度生产结构趋于定型。近代西学东渐,在蜕变与阵痛中渐启传统农业的近现代转型进程。

  英人罗素曾有中华文明乃世界古国中唯得幸存和延续者之谓,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既资生民衣食之源,亦奠文明不坠之基。中国农业因地制宜、农牧结合、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既是独具特色的理论技术体系,也是弥足珍贵的科技文化遗产。农是社会安定的基础产业;农是民德归厚的精神家园。农业现代化固为时代趋势,然历史渊源不能割断、优良传统不可废弃。今日之忧,或在农产品需求日增而知农事农者日寡。农业历史研究与教育旨在鉴古知今、继承创新。

  农史中心建网之初,命名事宜颇费思量。清末民初高润生氏拟纂《笠园古农学丛书》,序中首提“古农学”。半世纪后,东(南京农大)西(西北农大)南(华南农大)北(中国农大)诸农史研究机构相继成立,其余三家皆以“农业历史遗产”定名,唯西北农大仍曰“古农学”。辛树帜、石声汉教授乃中国农史学科的奠基者,其命名意蕴令人深思。唯可稍作阐释者,或存立学愿景;或在传统农(业)学并不可简单以遗产视之。高氏与辛、石时隔半世纪,何以不约而同以古农学为书名、室名,成为农史学科初创之美谈。《笠园古农学丛书》仅成序言而未出书,辛、石似无由见得,若是则为两代学人心有灵犀。假定辛、石曾见高氏手稿,则皆欲藉“古农学”为中国传统农业立学,体现了学脉之传承。自辛、石迄今又近半个世纪,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农业历史学已经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古农学研究室亦已发展壮大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为继承与弘扬先贤事业,我们仍将网站名之曰“古农学网”。

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通信地址:陕西省杨凌示范区西农路22号   邮编:712100    技术支持:贝塔网络